歌剧《边城》剧照
10月28日至30日,由中央歌剧院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出品,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的原创歌剧《边城》在中央歌剧院剧场正式首演。中央歌剧院首席常任指挥袁丁执棒,女高音歌唱家雷佳,男中音歌唱家孙砾,男高音歌唱家王传亮、韩钧宇等主要演员与中央歌剧院歌剧团、合唱团、交响乐团共同用音乐编织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湘西世界。
十年磨一剑
这部歌剧早在十年前就开启了编创经历。2012年,歌剧《边城》的艺术总监,也是该剧的主演、女高音歌唱家雷佳开始筹建主创班底。她邀请编剧家和词作家冯柏铭、冯必烈、熊璐茜进行剧本创作,作曲家印青、导演王晓鹰、舞美设计高广健等组成了创作团队。2014年起,中央歌剧院带领主创团队多次赴湘西采风,感受那里的自然景观、历史风俗和人文情怀,追寻沈从文眼中的景色与心中的人物。
雷佳介绍,“其实按照歌剧规律来说,这部文学作品搬上歌剧舞台并不是太合适。因为作品的戏剧张力小,矛盾冲突小,更多是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是一部抒情诗和叙事性相结合的小说。但我们依然希望能把这部唯美的、展现人性善良淳朴的文学作品搬上歌剧舞台。”面对一部没有反面形象的文学作品,艺术家们倾心竭力,前后修改剧本八次,保留了沈从文原作的核心情节,并对其进行了舞台化的艺术凝练。
剧本于2018年完成修改,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当年在中央歌剧院全面启动排演。为了把作品打磨得更贴近原作风格,主创团队专门邀请音乐、文学等湘西文化方面的专家为作品寻找不足。主创团队根据专家建议进行细节调整,今年再次启动排演。遗憾的是,受疫情因素的影响,原定饰演翠翠爷爷的廖昌永和饰演船总的杨小勇未能参加首演。待作品再度上演时,两位将回归歌剧《边城》。
浓郁的湘西味道
担任歌剧《边城》作曲的印青,也是这部文学作品的粉丝。他记得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这本小说,后来重读了几次,每次都对其中的人物、故事有新的理解。在受到雷佳的邀请后,印青对这部作品的创作满怀激情。他前往沈从文故乡以及小说故事发生地湘西茶峒采风,聆听当地动人的传说,深入了解山里村民演唱、演奏的土家族、苗族民间音乐,还到当地的群众艺术馆查阅资料,听听他们的演唱、演奏与村民们有哪些区别。印青表示:“我过去对湘西音乐是有所了解的,但通过深入到山中,和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交流,还是听到了许多以前没有听到过的旋律。”山歌、船歌、思念歌、哭嫁歌、水腔高调、赛龙舟、古歌……印青被湘西这些美妙的旋律打动,在采风过程中他的脑海里就开始浮现一些旋律,“要把这些有特点的湘西元素放进这部作品中。”
在歌剧《边城》中,印青用不同的音乐特点来刻画人物。此次雷佳在舞台上不仅饰演翠翠,还同时饰演翠翠的妈妈。为了让观众能区分,作曲家对这两个人物的音乐风格做了不同处理,翠翠的音乐多为苗族、土家族的民间音乐,翠翠妈妈的音乐素材则使用了湖南花鼓戏。剧中,天保和傩送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哥哥天保性格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因此他的音乐更明快、热烈,带有湘西音乐中的豪爽气质;傩送不爱说话,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音乐风格更深情、绵长。外公的正直、倔强,船主的厚道、慷慨,以及乡民们的有情有义,也鲜活地跃然于谱上,彰显于歌中。
此次首演的音乐是2018年试演后重新修改的版本,印青将唱腔、配器、合唱等又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民乐部分,强化了民族元素。剧中的音乐素材大多取自土家族和苗族民歌元素,但又不拘泥于此,湖南各地民歌乃至湖南花鼓戏的元素都被作曲家融入到歌剧音乐的创作,并加以变化和发展。交响乐队的配器中,加入竹笛、唢呐和极具湘西特色的打击乐等。同时,印青又在原本湘西特殊打击乐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湘西当地以竹子为鼓槌,但敲出来的声音和交响乐队不够和谐。为此,打击乐演奏员和印青对各种特殊材质的鼓槌进行测试,最终发现以蚌壳作为鼓槌,不仅能充分展现湘西打击乐的特点,还与交响乐队更加融合。
朦胧与强烈的
鲜明对比
导演王晓鹰表示,“歌剧创作,作曲是把剧本进行音乐表达,导演是把音乐转化为舞台表达。”在歌剧《边城》中,视觉的朦胧感和人物强烈的命运感是舞台表达的关键。湘西的风景烟雨朦胧,歌剧《边城》的演出空间形象便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转动的水车、高高的吊脚楼、背景中青色的山峦,都在舞台上营造出视觉的朦胧感。
《边城》中的合唱,在中央歌剧院合唱团的呈现之下,承担起重要的艺术功能,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合唱队时而与人物同处现实环境营造生活氛围,时而脱离现实时空与人物情感构成呼应、烘托甚至对峙的关系,更可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进行直接的、强化的表达。
在原文学作品中,翠翠母亲的比重很小。但在歌剧中,翠翠母亲成为剧中的关键性人物,她希望女儿不要重蹈覆辙走上她的老路,可最后翠翠的命运还是和母亲相同。翠翠与母亲的关系远不只是血缘上的延续,她们不仅在歌剧中由同一位演员饰演,这两个形象甚至会在“虎耳草”的歌声中重叠出现,用一条象征母亲的旋律与饰演翠翠的雷佳进行时空对唱,以暗示两者间的命运呼应。
作品中,印青写了一段用土家族土语演唱的古歌。观众可能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从悠远的旋律中能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感。这首古歌在整部作品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演唱时,合唱队的服装是青灰色的。结尾处古歌再次唱起时,合唱队的服装和头饰都变成了白色,他们所站的舞台也开始旋转,象征命运的轮回、生命的延续。
此次演出之余,中央歌剧院还在剧场大厅举行“神秘湘西,梦里边城”文旅融合展览,以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向来宾展现湘西的优美风景和深邃文化,身着蜡染服饰的苗家姑娘动态展示非遗魅力,让观众获得沉浸式的观展和观演体验。 本报记者 纪晨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转载于京报网